開學以來,廣大高校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招聘又開始步入高峰時節,然而隨著新一輪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👐,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。2008年🤴🏻,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559萬👩🏽🎓,比2007年增加64萬,增幅達到13%🧚🏿,預計明年還將繼續保持這一增幅。在如此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下,只要就業機會一旦出現,多數大學生都會急著去嘗試,而不會去仔細分析這些機會的可靠性。這就給一些傳銷組織以可乘之機,他們利用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的弱點👩🏿🚒,以校友👩🏿🔬、朋友等各種身份誘騙大學生進入傳銷窩點,發展“下線”謀取暴利。 案例一🙆🐵: 2007年1月,山東某醫專女大學生慈某接到了同學李某從保定發來的短信,邀請她到保定玩,並承諾幾天後兩人一起回老家山東👮🏿♀️。由於兩人以前是同宿舍的高中同學,而且多年未見🛟,小慈便痛快地答應下來。在未征得家人同意的前提下,只身一人帶著行李來到保定。沒有想到在出站口👳🏻♂️,李某來電話說自己有事來不了,自稱是李某同事的一男一女把小慈帶到了一處出租屋內。之後,其行李、錢、身份證和手機都被人拿走,又被強行帶到另一個房間聽課。屋內黑壓壓地聚集著六七十人,有一個人正在授課,介紹日本的一種化妝品🧝🏻🧎♂️➡️。小慈被帶到了人群的最前排🤷🏽,身邊全是監視她的人,等她想回頭觀察周圍的環境時,卻被周圍的人狠狠地訓斥了一番💆🏿♂️。他們還強迫小慈回答問題📣、呼喊口號,當小慈表現出不願配合的態度時,惡狠狠的拳頭便砸下來,令小慈痛苦不堪。隨後,小慈失去了人身自由🔭♠️,連上廁所都有三四個人跟著,無法脫身。具備一定法律常識的她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傳銷陷阱。河北省工商、公安機關根據舉報線索,密切配合,對傳銷窩點進行突擊檢查,取締了該傳銷窩點💂🏻♂️,成功地將小慈解救了出來😖。 案例二: 2008年2月,南京市工商、公安部門聯手破獲一起傳銷大案☪️,令人震驚的是,傳銷頭目之一梁某是已獲本碩連讀資格的高校學生👌,而834名受害者中🦸,幾乎全是在校大學生,涉及33所高校,很多參與者是家庭貧困的大學生♻️。經警方調查發現,2006年至2008年☕️,臺灣人王某與南京某高校學生梁某成立商貿公司和“大學生創業聯合會”。傳銷頭目梁某案發前是南京某大學金屬材料系三年級學生🫶🎎,本已獲得本碩連讀的機會🍵,但其先後夥同王某,以發展下線收取“入門費”為由☎️,從中獲利🌵。這位昔日的河北某市高考理科狀元,面對學校領導的勸說,甚至用退學來表示自己“專註於事業的決心”💆🏼♂️。 以上類似的大學生陷身“傳銷”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,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: 一、“發財就是成功”的觀念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觀🗿; 二、對社會的不適應症導致大學生癡迷傳銷👨🏻🦼➡️💝; 三、大學生法製觀念的缺失。 許多大學生因求職心切而輕易相信傳銷組織鼓吹的所謂家庭溫暖、團隊創業😚、先苦後甜等花言巧語👨🏽🦰,經受不住“幾何倍增式”高額回報的虛假誘惑,在傳銷組織的培訓🛝👩🏻🍳、講座🧜🏼、演講等形式的“洗腦”活動中陷入泥沼不能自拔,受到拘禁、虐待👉🏽,被逼迫向家人、朋友🫰、同學騙錢🦹🏿。 其實,在如今傳銷陷阱越演越烈的形勢面前😠,同學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去改變這種狀況的🏋🏼♂️。 首先,我們的大學生⏳,不能總是見錢眼開、夢想走發財致富的捷徑👩💼?大學生重要的是學業🧑⚖️,要紮紮實實地學好知識,切忌急功近利,不要妄想“天下有免費的午餐”✝️,想通過一些捷徑來達到“金錢夢”👦🏻。 其次🫑,要提高自己的辨識能力🧝🏼♀️,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,為自身補充一些法律常識和社會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。那樣的話,當傳銷人員對大學生巧言令色時,同學們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判斷🦏,並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 再者,需要克服浮躁心態。社會貧富分化🌎,在大學中也有直接的體現,在校大學生中既有開寶馬上學的,也有為下一頓夥食費發愁的📢🧗🏼♀️,而陷入傳銷陷阱的在校大學生往往家庭經濟都很一般甚至比較差,他們急於擺脫現狀☠️🫱,導致心態比較浮躁。這是一種社會現實,同學們需要正確面對。與此同時,學校也要給予學生就業方面正確的指導,引導學生合理冷靜地擇業,大家共同努力🧙🏿♀️,才能使傳銷徹底遠離大學生。